2006/03/20

review--西遊

我看《西遊》

看《西遊》,看見歷史。

今天,中英劇團面對著前所未有的難關,《西遊》觸動我憶及一段劇團往事。八零年代中,中英劇團曾經出現嚴重的經濟困難,演出往往成了票房毒藥,我們演甚麼戲碼?英語版的希臘悲劇《阿格曼農》(Agamenon)、《一僕二主》(A Servant of Two Masters)、和粵語版的《獵日記》(The Royal Hunt of the Sun),英語演出跟粵語演出的比例是三比七。外國人以為「中英」的戲演給中國人看,中國人又以為「中英」的戲演給外國人看,「中英」變成一個兩面不討好的標記。終於,某一年的年度終結前,亦即是三月前, 劇團所有團員都要減薪,才可捱過那年。那年,正是劇團共渡時艱的一年!

看《西遊》,同樣看見共渡時艱的精神。

故事的主線圍繞唐唐/唐僧(胡麗英飾)而展開,但真正的主角其實不是少主/師傅,而是護主的三個街坊/徒兒。無論是阿聖/孫悟空(盧智燊飾),或肥仔/豬八戒(凌智豪飾),又或沙記/沙僧(劉浩翔飾),都義無反顧地維護少主。縱使眾人各自營營役役地捱世界,亦有自身的困難要面對,在不同的生命軋跡上掙扎求存,但為了完成唐唐的心願,也是赴湯蹈火在所不計。這樣的護主精神,怎不叫人動容!甚至連茶餐廳東主(吳家良飾)以及護士小姐(禤思敏飾)這些旁人,亦給予他們無限支持!到最後一場大追逐,兩名騎警(朱柏康及張志敏飾)的忘命飛車、阿聖大戰敵方追補、以及肥仔的男扮女裝調虎離山,全官能刺激,教我無話可說。演員落力的演出和付出,共渡時艱的精神,表露無遺。

看《西遊》,看見禪機。

但我一邊看一邊疑惑,何解唐唐的父親曾平(袁富華飾)從沒有好好關心愛護親女兒?連女兒拜佛求福的一片苦心亦不理解,要到最後關頭才悔不當初?假若《西遊》有一道禪機,那該是「從前種因,果是現在,現在種因,果見將來」。編劇海潮和導演盧俊豪為故事打造了一個這樣的結局,父女二人重新攜手並肩,昂首闊步向大佛邁進!

******

觀劇日期:19/3/2006 2:30pm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2006/02/12

review--白蛇新傳

一個舞男和一個和尚同時愛上一條蛇妖白素貞

音樂劇從來是演戲家族的強項,今回家族為本年香港藝術節打頭陣的《白蛇新傳》亦是齣音樂劇。無疑,音樂部份承托起整個演出,身兼音樂總監、作曲編曲的高世章功不可沒,歌曲一聽入耳,再聽已上口,平易近人卻毫不淺薄,非常難得。而岑偉宗的詞更教人神魂顛倒,雅俗之間拉出一高一低的闊大距離,寫高尚情操具意境,寫低俗風情又抵死到肉。只是《白蛇新傳》取自傳統的《白蛇傳》,但又要挖掘新意,實不易為!

何謂新傳?是八百年後白素貞被已遁入空門的許仙再一次摒棄後,在凡塵俗世遇上舞男Richard萌生現代愛情。隱隱記得電視劇《我和僵屍有個約會》裡其中一條副線亦有類近情節,難怪演戲家族要在場刊鳴謝陳十三。但比起電視劇的版本,《白》劇更要複雜糾纏,人物除了青白二蛇、法海、為錢賣愛的貌似許仙的Richard外(近似《我》劇的金正中),還多了個法海嫡傳弟子今名法山的再世許仙。

有趣的是,同樣不敢去愛的Richard和法山,皆對白素貞有情,三個「人」的身份都極具挑戰性,一個舞男、一個佛廟住持,和一條蛇妖,看誰最敢去愛?可惜,素貞無緣接受挑戰,為了顯章她堅貞的愛就不能讓她移情別戀了?她只能以精神分裂般的痴情繼續追尋八百年前在西湖烟雨邂逅的書生許仙,好一對才子佳人的配搭,「身份」的挑戰不過來自傳統《白蛇傳》內人和妖的阻隔。而再世許仙法山呢?除了仍是人外,還要是個出家人,多了個神聖的宗教背景,但他今次背叛的不是愛妻白素貞而是自己的真感覺,一早就自動棄權了。至於Richard,一個以賣「愛」為生的現代舞男,倒是最不介意素貞到底是人是蛇的身份,成為三人中最敢愛的人物,最後為救佳人賠上性命。但白素貞又怎樣回應Richard的愛呢?在偷金缽一場,已清楚顯示Richard雖知素貞實乃蛇妖,仍願為她犧牲自己,同時亦表達了素貞對Richard的信任,但仍未能說得上是愛,直至她抱著Richard屍首向觀音求饒,才是她確認Richard的大愛。

創作人選擇以一個舞男來顯章堅貞的愛,取向是大膽的,更有為男性平反之意—男子不一定是薄情郎。可惜,重生的浪漫消解犧牲的高風,而年老的白素貞仍不失美態,比起電視劇《我和僵屍有個約會》裡鶴髮雞皮的老邁素貞,又委實太安全了!

******

日期:4-11/2/2006
地點: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2005/11/06

review--333神曲

由《神曲》變奏出的「 333《神曲》」

「維吉爾一啟程﹐我就在後面緊跟。」 節錄自《神曲》序曲[1]

維吉爾﹐乃是《神曲》中與貝提麗採一起引導詩人但丁遊歷地獄﹑煉獄和天堂三界的古羅馬詩人。但丁以作者的第一身敘述﹐描寫自己在森林中遇上三頭猛獸﹐幸遇上維吉爾﹐展開其遊歷三界之旅﹐是為《神曲》總序。
合共一百首的史詩《神曲》﹐分別由《地獄》﹑《煉獄》﹑《天堂》三部組成﹐每部有三十三首詩歌﹐再加上開首的序曲﹐整整一百之數。

《神曲》原名為《喜劇》(Comedy)﹐其後世人為了表示對詩人的尊敬﹐就在Comedy前加上Divine一字﹐便成了今天的《神聖的喜劇》(Divine Comedy)﹐中譯則稱之為《神曲》。

《神曲》是詩人被放逐後的重要創作﹐在其逝世前不久才完成﹐歷時十三年。

而「333《神曲》」﹐則是三地三城市三位導演分別排演三十三分鐘長的《神曲》三部。 首篇《地獄篇》由臺北「莎士比亞的姊妹們的劇團」導演魏瑛娟負責﹐而《煉獄篇》由香港「前進進戲劇工作坊」陳炳釗執導﹐最後的《天堂篇》則由日本大阪「銀幕遊學」導演佐藤香聲負責。三部份組合為一晚同臺演的「333《神曲》」﹐是次演出更是一組台灣﹑香港和日本的三地巡迴演出。香港演出是第二回是中站﹐跟由陳炳釗執導的《煉獄篇》在《神曲》的位置一樣。

香港﹐這地方﹐不在地獄﹐亦不在天堂……在煉獄﹖而但丁的《煉獄篇》滿載希望﹗

《地獄篇》─遊歷……想像……現實世界

在導演的話中﹐魏瑛娟自言「……但丁遊歷﹐有了現實世界﹐印﹑照。」無疑﹐《地獄篇》遊歷的並非真個地獄﹐而是我們日復一日面對的現實世界﹐而這現實世界﹐跟但丁所載的刑罰越來越重的九層地獄又多麼接近﹐吃是《地》篇的一個重要母題﹐魏瑛娟似乎更想強調消費主義下的人而成了機械化木偶﹐除卻無聊的競逐爭鬧﹐再沒有更像《地》篇的地獄狀態。

《煉獄篇》─罪與罰的想像

陳炳釗自言為了跟鍾情的經典作品對話﹐他自己就為了《煉獄篇》的部份﹐寫下了三十三段短文字﹐內容包括來自《煉獄篇》原文﹐又從卡夫卡及魯迅作品中獲取靈感。《煉》篇是三部份中唯一有語言的部份﹐陳炳釗把動與靜﹑俗和雅﹑英和中﹑甚至今和古的色彩﹐通通納入《煉》篇。全篇涵蓋不同程度的二元對立﹐而煉獄作為地獄及天堂中間的大山﹐七層平臺為亡魂洗滌七大罪﹐在陳炳釗詮釋下變為一把復仇的劍﹐但這把劍最終真能引領我們走上天堂之路嗎﹖

《天堂篇》─想像的天堂

自言未想演出先想音樂的導演佐藤香聲﹐在《天堂篇》用了大量的強勁節拍的音樂﹐打造一個充滿了當代觸覺的天堂﹐亦回應了現世的種種慾望誘惑﹐滿載宗教色彩的蘋果象徵﹐是為《天》篇的重要母題﹐甚至為唯一母題﹐但在滿足了無止境的慾望後﹐仍逃不開資本主義的權力支配﹐軍國主義和國際警察在此天堂美境其實並無二致﹐拾荒老者在屍首間搜刮蘋果﹐成了天堂預言。

《神曲》旅程由冥界之行開始﹐重登地面﹐至滌清罪過﹐到結局的無窮至善﹔但丁最後仍是充滿希望﹐深切地看到人在九重天自真的光芒﹐但在「333《神曲》」中似乎只有那擺放在地上的長明不滅的微微燭火﹐燃燒著黯然明光。

[1] 參看九歌出版社黃國彬譯註《神曲》<地獄篇>頁一○六

2005/10/29

review--事先張揚的求愛事件

多層面的聲音「閱讀」

中英劇團的《事先張揚的求愛事件》改編自斯卡米達(Antonio Skármeta)的著名小說The Postman。對香港的觀眾而言, 《事先張揚的求愛事件》並不陌生,1996年曾被拍成電影,於是年的奧斯卡金像獎獲五項提名,在港上映時亦吸引了廣大觀眾的注視。

《事》劇的背景,是描述於七一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智利詩人帕布羅‧聶魯達在黑島居住期間,跟年輕郵差馬里奧的相交相知,直至聶魯達離世後仍保著的真貴情誼;同時交織著當年智利政局的風雲變幻,牽引著聶魯達一生對詩般一樣的自由風的熱情追求。是次中英劇團的舞台版本,由方梓勳及陳嘉恩改編、並由劇團藝術總監古天農執導。劇縱不長,但仍接近兩小時,在兩小時的演出中,聶魯達的詩成了主體,愛情和政治溶化其中,襯上音樂及音響設計陳錦樂滿有拉美風格的樂曲(但仍保存了原作內跟拉丁風韻格格不入的《Please Mr. Postman》),令《事》劇揚溢著應有的詩情。

這是一個很整齊的演出,各方面都取得平衡及水平,而筆者則特愛全劇的聲音及詩歌,那是一種聽覺的享受。

甫開場,是拍岸的海浪聲,為全劇建立一個美妙的海洋韻律,跟著下來兩位樂人的現場演奏,不斷滲透著原著/劇的拉美風情,彷彿不斷提醒我們,眼前一切的愛和詩,都來自南美的小島上,而聶魯達比喻作那個會唱歌的黑色的鳥籠(即劇中的錄音機),帶來另一層次的聲音的敘述。全劇的聲音概念,包括詩人抽離的場外音第一身敍述、演出時的現場人聲,樂人的現場音樂演奏、播放的音響效果如打浪聲、以至錄音機收錄的詩人和郵差天隔一方的「音信」、及後郵差為詩人收錄的小島的聲音,帶來不同層面的聲音的「閱讀」,且亦遠亦近地回應著全劇的詩情音韻。

當然,詩亦是筆者鍾情的另一可觀部份,劇中至吸引的地方仍不離角色唸詩、論詩、作詩的情節。詩人聶魯達(馮祿德飾)跟郵差馬里奧(盧智燊飾)討論如何運用「比喻」的段落,一方面取得妙語如珠的劇場效應,另方面——亦是劇本內重要的題旨,當馬里奧學懂用詩化的「比喻」來觀照萬物,令他原先平凡的生命起了莫大變化,贏得芳心不過是其中的一客甜品,主菜其實是他的世界添上無盡色彩,一景一物一花一草都因「比喻」而有了生命的自由想像,最後馬里奧為聶魯達作的詩,成為了角色自我完成的註腳。生命的美因詩而起、由詩而結。

《事》劇雖未能完全展現原著該有的拉丁情味,但古天農遠赴智利作資科搜集及走訪原作編劇,倒是我們創作人應有的認真態度。一眾演員的演出中規中矩,沒有誰搶了誰的戲,亦可算在換一角度下展示劇團演員間的溶和磨合得宜,ensemble的意義莫過於此!

******

觀劇日期:29/10/2005 3:00pm
地點:尖沙咀文化中心劇場

2005/10/06

review--樓市怪談

《樓市怪談》——拆掉一個建築在人性上的城市

《樓市怪談》大概是這個「古靈精怪香港地系列」的頭炮吧!但其仍滿有「東宮西宮系列」的色彩。習慣不理創作人員組合入場,不看場刊看戲,試過誤把監製作導演,好不尷尬。今回,完場時只見胡恩威一人謝幕,才知那是進念二十面體的一個新系列,但仍想回溯「東宮西宮」。遺憾未有看過系列的每一演出,但《開咪封咪》令人拍案叫絕,一直是我心中當年的最佳喜劇;而《西九龍黃帝》則是教育劇,一個勇於承擔的戲劇教育作品。香港這個地方,實在必須要這樣的戲劇,免得我們沉下去……

「進念出品,必屬佳片」(宣傳單張如是說)。那《樓市怪談》呢?又是甚麼片(劇)?一開始以為是鬼片、看下去似諷刺片、再看下去又似紀錄片、又再看下去彷彿愛情片,繼續再看下去原來是史詩式歷史片!《樓》到底是甚麼片?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在每一類型中都有突出之處。

鬼片:黃大徽把戲開得很好,沒想到除了舞蹈外,黃在台詞節奏上處理得如此到位,更難得是其演繹長獨白的游刃有餘。而導演不乏幽默,且聰明而經濟——大幕徐徐上升少許,剛展露「鬼」腳,即徐徐而下。這樣子的開場頗有別於進念以往的風格,除卻那隱隱然的嘲弄外。戲完時才知那是唯一的「怪談」段落。

諷刺片:這類型一向是進念的拿手好戲,亦佔了《樓》大部份的篇幅。楊永德承接「東宮西宮系列」的粗口佬角色,今次扮地產經紀由自嘲至嘲人到嘲老董,都手到拿來,但亦開始有點膩味。不過以一名資深agent的幾番起落去透視由八○年代中始至今的香港樓市變遷是一個絕對合適的切入,台詞內容抵死絕核,在在剌中樓市的荒謬失衡。而一如以往的問答遊戲比賽亦具神采,充足的資料搜集加上睿智的問和答,處處顯露嘲諷之利刃。陳浩峰的歌聲依然誘人,講長洲東堤「鬼城」極盡搞笑之能,黃大徽的 “蘇人胸”更是一絕,建築跟中國風水的關係自古已然 ,那是強調「人」起居生活的設計,但落入玄學的預測,又變成了運數的計算。巴士佬跟的士佬的對話簡直是對如「君臨天下」般愚昧俗氣的命名反映的迷戀豪宅現象的極佳鞭笞。

紀錄片:戲內有兩段街頭直擊訪問,皆情真意切!外籍小孩誤聽flat為flag,以一元買樓(旗)笑爆全場,童心未泯;而平民師奶無力買樓之餘仍心愛香江,叫人動容。

愛情片:陳淑莊和鍾家誠的「相思風雨中」的愛情故事,在煙花璀璨下陳聲嘶力竭地大喊「結婚還結婚!買樓還買樓!」中完結,對香港人的買樓「情」結狠狠地摑了一巴掌!亦是全戲至有感染力的一章。

史詩式歷史片:一幀幀靜態的樓宇街道的今昔照片,互相對照,而鏡頭不徐不疾地往後拉,是要我們退後一點看,而非衝前去看。「回憶是要用力的」(戲如是說),那沒有歷史回憶的城市還算是適合人住的城市嗎?何解七八十年代的居住環境更貼近人性?最後由伍嘉雯飾的伍太以其嬌滴滴之聲近乎殘忍地暴露了自以為「食腦」一代的愚昧無知以及可憐的自欺——「我食腦吖嘛,我鍾意用腦諗嘢……」,正正跟特區政府的毀滅性「食腦」房屋政策不謀而合——為了追趕國際大都會的一席位,定要把城市舊貌換上新裝,沾沾自喜地否決歷史人情。

總結,佳片:我們怕老,怕落後於新事物的急速變化,怕因此而失去生存的競爭能力,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愚昧自欺地相信拋棄舊東西便是聰明有腦的向前進發,實在教人無奈。《樓市怪談》除了衝著我們今天的城市建築的荒謬而來之外,更往後拉,拉闊至當代香港人在歷史價值上的迷途而不知返。

廢舊立新,要向前就只得這條路?難道沒有新舊兼容之點?

******

觀劇日期:5/10/2005 8:00pm
地點:藝術中心壽臣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