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25

review--包法利夫人

眾數的《包法利夫人》 / 繄伊

得說明,沒料到非常林奕華的《包法利夫人們》那麼長,看演出宣傳簡介是兩個半小時,由於之後有約,終於在過了三小時後仍未完場就先離場,無奈地早退了。

亦因此,在未有完整地看一個演出,大概任何看法都未能全面,只可當是觀劇後感了。

開兩面觀眾,觀眾面對面,建立了一個互相觀照的意圖,但似乎除了接近尾聲時的女子(愛瑪)坐在觀眾席的一段獨白,與坐在對面觀眾席的男子遙遙扣上外,這個舞台空間的選擇(兩面觀眾)其實跟觀眾沒能扣上關係;當然,於舞台美學而言,那條長長的木地板勾劃的課室空間,連上兩個盡頭,一度黑板和一道牆上的兩度門,那隱形的「第四(或三)度牆」是牆還是兩列半開放的窗、又或全開放的劇場?依據現時的演出而言,直覺是全開放的。若如是,那觀者與表演者的關係是否會有更多的互動和交流?又還是,觀眾席其實是表演空間,或另個說法,表演空間不困在舞台空間,延展至觀眾席,故此,近尾聲的兩位演員插入觀眾席的演出就顯是「有機的」(organic)安排。

開場是授課,一問一答間暗示了師生的(法語)對話,整個演出就從一堂「課」開始。之後切入不同的電視訪談,由名人藝人到小市民(廚師助理),討論離不開戀愛事;傳媒的影響力、名人的性史、兩性的情感角力、大眾的八卦心理,不一而足,但加起來都不及從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摘取的果實來得豐富,而一班年青的台灣演員不蘊不火的演繹,更顯原著《包法利夫人》的份量。

無論是取自福樓拜的原著又或是回應當今(台灣的?香港的!)包法利夫人們,獨白和場外音(獨話/對話)仍是演出最流麗的部份,效果至為恰巧;而末段一男二女三人不斷切換的對話,演出和處理都略為外露。

原著只得一個包法利夫人,但《包法利夫人們》是一個的眾數,多了好多個不同形式的包法利夫人,眾聲喧鬧的結果是擴闊了還是收窄了?

******

觀劇日期:18/9/2006
地點:尖沙咀文化中心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