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29

review--東宮西宮 之 開咪封咪

「嘟」之告白--記《東宮西宮 之 開咪封咪》  
 
這應是我所「嘟」過的「進嘟」及「嘟常林嘟華」的最「嘟」的一個製作!神來之「嘟」落在梁淑「嘟」那絕對「嘟嘟」的「嘟嘟」示範作!全段演「嘟」戲謔地「嘟」中民「嘟」聯的曾「嘟」成、自由「嘟」的田「嘟」少、還有全劇「嘟」得最爆的涂謹「嘟」!亦為劉慧「嘟」平反了臺「嘟」人民的前途應由臺「嘟」人民決定的「嘟」論。

「嘟」………………………………………

原先打算全文皆以「嘟」來寫,但原來是極之考功夫,不得不佩服「進念」及「非常林奕華」的無窮創意與睿智,謔而不虐。《東宮西宮 之 開咪封咪》 非常坦蕩蕩,所需的不單是勇氣,更是誠信(Integrity) 。那坦蕩蕩的表述一個不留神,隨時會變成肉麻兼說教(又或秋後算賬的依據),但它不單不令人討厭擔心,更教人感動。

梁淑莊的一段「嘟嘟」獨白,最叫人眼前一亮!當年電台節目主持人林彬因其出位言論而激怒了左派人士,終於落得被汽油彈燒死的下場,引申至如今各大名咀封咪一事,如何能繼續在大氣電波作出「感性」言論而又能避過跟林斌一樣的命途?於是弄出個「嘟嘟」辦法。「嘟嘟」獨白絕對直截了當,狠批時弊、不避嫌地對各高官政客炮轟,毫不留手留情留力;當中不無發洩,但褒與貶之間仍是有所分寸,進退有度!

而對大眾傳媒(Mass Media)中的Mass一字的剖析,又聰明地逃過了因「嘟嘟」獨白的洩憤與煽動—觀眾反應是狂笑加掌聲喝彩,而衍生的自打嘴巴的可能;在那懸掛於舞台背景的偌大的大眾傳媒系表裡,充塞著各大報章雜誌、電台電視機構、網絡通訊公司、被檢定為「有問題」的雕塑作品如〈國殤之柱〉、以及管理傳媒資訊的大大小小的政府部門的logo;唯是「進念」和「非常林奕華」卻榜上無名,近乎取巧地迴避了劇場及電影在Mass所扮演的角色—儘管劇場在眾多傳媒(Media)中仍離Mass很遠。

而大眾傳媒的角色應該是怎樣的呢?首先,以陳浩峰的爆笑DJ直指今天的Mass原來是賣笑!電台節目主持人不懂歌曲音樂不成問題,只要懂笑便成!跟著是楊永德的傳媒老闆,曾經講過的傳媒責任與理想,通通都在勁量的XYZ#@*%和中指手勢間溜之大吉,其向下屬的訓示乃要求報刊重新出「發」,而「發」指發財的發!最後是鍾家誠的負資產記者,在一線直射的曙光照耀下來個「感性」自白,簡簡單單的一句:「我是一個記者。」不卑不亢,點到即止,為大眾傳媒的角色訂下了一個至簡單但極之重要的「核心價值」:良心!

而「良心」除了是給大眾傳媒的贈言,亦是對搞政治的議員們的要求。如今,我們的議員不搞政策分析、只搞蛇宴荔枝團、開會遲到早退、往往事後孔明,不一而足;說到底只因凡事不上心!而這一點心,直指政治「良心」。這正好回應了之前涂謹「嘟」在劉慧「嘟」被指鼓吹臺「嘟」(甚或港「嘟」)的時候,所欠了的涓滴良心!

而從Mass再伸展下去,除了傳媒政客被牽引在內,最終還得回歸到大眾身上。大眾又是怎樣看政治?原來政治是污穢的、疏離的、遙不可及的、觸碰不得的;但創作人一出招,就搬來孫中山先生的政治宣言,感性地勸勉港人對政治要多參與多關注,政治除卻負面的權力鬥爭外,還有正面的權力分配。簡直是一片苦心!

《開咪封咪》是一篇坦誠的「良心」告白,尤其對比起「進念」前作《致鄧小平的四封信》、《百年孤寂》、及《中國旅程》的高度理性,《開》更顯感性。從空蕩蕩的杳無人煙的城市打造成今天的人種雜踏繁華多元的世界明珠,這份大眾共享的感性,實在教人感動;正當我們高度讚揚港人在兩次「七一遊行」的理性表現,又可知理性行為的背後,其實是由我們對這個城市的一片深情來支撐的。生於斯、長於斯,焉能不感性?

2004/04/22

review--孤寒鬼

《孤寒鬼》演員出色 交足功課

《孤寒鬼》最好看的是一群演員,全都交足功課 ,以仍在香港演藝學院修習的學生而言,表現已算出色的了;相對地,導演莊培德的處理只能做到恰如其分,未見驚喜,大概是老師希望給學生們一個好好磨練的機會吧,自己(導演)則退隱在後,讓演員盡情發揮。

莫里哀的《孤寒鬼》講的是一個愛財如命的父親,為了金錢利益而出賣一雙子女的婚姻,而偏偏這對姊弟皆已各自有了心上人,又在陰錯陽差下,倆人的意中人,原來是年幼時於海難中失散多年的兄妹,更甚的是,這對兄妹誤以為已葬身怒海的父親,逃過大難後改名換姓成為當地一位權貴,正正是那位貪財父親打算攀附的未來女婿。偶然、錯摸、和巧合,理得它合理不合理,依舊是營造喜劇效果的主要材料。在「聽古不要駁古」的大前題下,放輕鬆點看莫氏這個寫於十七世紀的喜劇《孤寒鬼》,仍不失為一件賞心樂事,縱使我在中段已覺得有點悶……

雖然故事無甚特出,但一眾角色的演繹則好玩而生氣勃勃。飾演兒子愛美麗(角色原名祈昂、但其「貪靚」之突出更教筆者難忘)的劉志華,較他於前作《玻璃山》演的青年,有著明顯的進步,要「貪靚」得來不令人反感,「姣」得來不叫人倒胃,實在不容易,劉今次不但交足功課 ,更是如魚得水,若要挑骨,是其處理急快台詞時的咬字發音仍未夠準繩,間或有接收不靈的情況。而演媒婆鳳仙的鍾婉嫻跟劉則剛好相反,吐字清晰,傳送急快台詞仍鏗鏘有力,只一場說媒已甚為可觀,喜劇節奏捉得準確亮麗,張馳有度,但礙於角色本身平面化,而鍾取較為放大(bigger than real life)的演繹,令角色更為典型化。其餘演阿弗的朱柏康和哥士的太太的馬嘉儀都有不俗的表現,朱取較富現代感的表演路數,而摒棄誇大了的古典風格,其選擇自有獨到之處,令角色多分人氣和質感;而馬嘉儀一直只能用形體來塑造角色的喜劇性,對演員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可幸馬不負眾望,勝在乾淨俐落而不搶戲,惟是最終都要開口說話的一句台詞,露出破綻,青春的聲線語調打碎了角色年齢的要求。 最後不得不提演孤寒鬼父親的馮澤恩(筆者看的是A組),馮很努力,但缺少了演喜劇應有的享受(enjoyment )和遊戲性(playfulness),不過,其角色肩負的內容與重量,難度甚高,現下的表現已不過不失,馮演繹得最好的,是完場前打開那箱發光的金幣,咬一口金幣微笑。

場內佈景一直放置了一張larger than real life的大圓枱,原來正是用來承托同樣地larger than real life的一場顛來倒去的海難,劇場效果是達到了;但為了一個技術效果,大圓枱擺放的位置以至所佔的空間,令之前一個半小時的戲的舞台調度未夠自由靈活, 是否得不償失?

2004/03/15

review--信逝

《信逝》——是Belief 還是Non Belief

Belief是:全球一體化、反恐、恐怖襲擊、恐懼、H5N1,2,7、病毒、聖戰、軍事報仇、經濟制裁、種族主義、愛國主義……凡此種種;今天,Belief(信念)已成了任由你話事的事了。一體化是Belief、反恐固然是Belief、恐怖襲擊更加是Belief、恐懼H5N1,2,7病毒也有它的Belief、其餘的就更不在話下了。「芭蕾B之C」舞蹈劇場作品,英文取名Belief,中文譯名更上層樓:《信逝》——信念已逝。好一個註腳!

夜色下的葵青劇院燦爛奪目,正向等待開場的觀眾硬銷香港藝術文化,隨著偌大的防火牆徐徐上升,這幀印在防火牆上仿似旅遊明信片的葵青夜景,亦得要讓路給一早躺臥在防火牆邊的舞者,好等牆後的人性烈焰展現活生生的藝術文化。

《信逝》以美國九一一慘劇為起點,而終點遠超聖戰與反恐。這是舞蹈、亦是劇場。兩堵與世隔絕的灰蒙蒙的高牆,把葵青舞台收窄為一個尖三角,尖角盡處微開 一線隙縫——到底仍留有一線生機!高頻無線電刺耳地鳴響起來,喚醒一眾劫後的靈魂:尋子的母親、誕下白種孩兒的易服黑婦、借無線電或放送消息或向外求援的女人、會打拳的天氣女郎、盤起膝來竭力地做瑜珈的男人、倒吊於半空搖搖晃晃的「他」……云云眾生,生榮死哀。還有,無可如何的啞子任人亂扣帽子演傀儡戲;中性打扮的「她」夾在兩個男人的暴力之間不停地叫I’m Sorry;那隻染血的手在灰牆上狠狠地抹出血紅色的心……

悲笳聲動。在高牆上橫開的三個窗口,樂師與歌者悠悠奏唱十四世紀的樂曲,為牆下的塵世俗人與壯士,遙遙地獻上慰藉。但樂師與歌者也不能置身物外,最終還得下到台緣,仰天而,彈奏起婉約動人的中國歌謠,以其卑微的軀殼承托另一個軀殼——舞者佇立在上,以幽幽的情歌消化先前的種種動蕩不安。

殘暴與不仁;欺壓和被欺。一眾男女舞者、歌者與樂人,以其血肉之軀,溯及既往,為已逝的信念,引證幕幕驚心動魄的歷史往事:當瞎了雙眼的紅衣女子,戴著美國國旗的拳套,傻兮兮地見人就打,我們又焉能無動於衷?最後紅衣女子在兩堵圍牆之間織起蜘蛛網,把唯一的一線生機都封了,難道又不是作繭自縛?信念是自己的、亦是異己的;信念在天上、也在地下。看你如何演繹它、闡釋它。

哀樂枯榮,但信念仍在。燃燒了一小時四十五分鐘的人性烈焰終要落幕,而葵青劇院遺下觀眾熱烈的掌聲。畢竟,我們都只是隔岸觀火而已。

2004/03/07

review--玻璃山

你願不願爬這個《玻璃山》﹖

由香港演藝學院製作的《玻璃山》,恍似沸騰城市中的一冽清泉,以其天馬行空的想像,冷不防向喧鬧失控的病態社會提出質疑,喚醒理性與良知。劇裏包含了童話、古典傳說、嬉戲的競賽、以及單純的人性,在在顯示了挪威劇作者托爾.奧厄.布林斯韋德的睿智與童真,而身兼翻譯及導演的胡海輝老師,把原作譯得自然流暢,毫無翻譯劇的語言痕,加上平實有致的導演處理,與一眾演員的認真演繹,教觀眾看得愜意之餘,亦有思考的空間。

《玻璃山》故事其實很簡單。玻璃山上有位美麗的公主,各方男兒只要能駕電單車攀上滑溜的玻璃山頂峰,便可奪取芳心兼得半壁江山,而昏庸無能的國王,每天把弄無聊透頂的遊戲,難得各屬下?猁?猁上至首相主教、下至婢僕傻瓜,都樂於自欺欺人地、自娛娛人地,全城上下一起炮製這個繁榮昌盛的假象神話,競逐爬上玻璃山。最後,瘤子傻瓜痴人說「實」話,一針見血地把假象來個嘲笑戲弄,最終落得一死下場﹔而唯一腦袋清醒的青年,亦被迫爬上玻璃山,儘管他一直提出疑問﹕我為什麼一定要向上爬﹖向上爬到那頂峰到底是何光景﹖向上爬到那頂峰的代價難道就是人性的泯滅﹖

看似簡單的教化當然未能成就一個難得的好劇本,而劇本自有其絃外音。神來之筆出現在末段,城中市民對青年的控訴(accusation)用上提詞員(prompter)去向扮演城中人的演員(除卻青年之外﹗)提詞,乃是言之有物、亦言之成理的高明設計,令原本已是劇場主義的風格更顯抽離,不單取締了戲劇以及戲劇的虛設性,更因提詞員開始時是跟觀眾一起坐在觀眾席,彷彿就是觀眾中的一員,甚至是觀眾的代言人。但我們觀眾又是否認同劇中人(或等同於我們觀眾的提詞員)對青年的指控﹖倘若有觀眾不同意,而喊出自己的聲音,那故事會否改寫﹖而提詞(prompt)本身就隱含了按「劇」本子辦事之意。正因如此,這個意味深長的劇本,放諸今天為政改為愛國為復甦經濟而鬧哄哄的香港,《玻璃山》的寓意更顯發人深省。

誠然,這個戲亦不易演。鄧智堅演老糊塗國王,肢體聲音的控制恰到好處,以學生而言,實在難得。飾傻瓜的鄧冠恒及演青年的劉志華亦恰如其分。只是鄧演傻瓜死之前的一段戲似乎是掉以輕心了,他突如其來的由輪椅站起身來乃關鍵的時刻,現下無論於導演處理以至演員演繹,都是過於草草﹔而傻瓜與兩女僕第一次上場講故事亦未夠遊戲感。至於劉演的青年上半場比下半場好,在劇終牢房的戲未夠投入,最後被迫上玻璃山亦欠無奈感。演提詞員的呂迪明處理提詞的效果很好,基本演繹準確,但仍可更為中立(neutral)。

瑕不掩瑜,胡海輝恰當的導演處理和演員合拍的演繹,以及別有風格的佈景設計,令是次演出頗有可觀及令人思考的地方。但整體節奏仍可再調節一下,現下的節奏有點彆扭,未能營造一種流動的感覺。而全體演員(除卻青年外)的表演風格仍有調較的空間,現下的演出能量是稍嫌低了點,如再多一點遊戲性及荒誕性可能更適切,那青年獨醒之意便更突出。

2003/01/20

review--戀愛輕飄飄

殊不簡單的《戀愛輕飄飄》

縱使《戀愛輕飄飄》的結局一再強調愛得簡單何其重要,但《戀愛輕飄飄》這個「演戲家族」回歸小劇場的小品式創作在製作上則殊不簡單,不單有歌有舞,還有現場伴奏和錄像放映,三位演員施展渾身解數,時為角色時為主持人,與觀眾打成一片,好不熱鬧。從來情愛都是詩人墨客依戀不捨的創作題材,亦是吸引觀眾買票入場的一個主要元素。故此,《戀》劇上演三十場仍得到極好的票房成績,實是順理成章的。

故事講述年輕愛侶Sam(由梁榮忠飾)及Sally(由蔡愉穎飾)如何由相戀至分手再墮入愛河,情節其實並無新意,正如編導彭鎮南在場刊內的導演的話所言,這是一個簡化的回歸過程,就如成長一樣,因此舊瓶舊酒亦無不可,問題是夠不夠「醇」。「簡單」,從來是最難表達的人類感情,當中的複雜性大概創作人自己都理解明白,只是現下《戀》劇的問題,不在於「簡」,而在於「薄」,總是欠了一點打從心底釀造出來的情愫。

演員方面,梁榮忠和蔡愉穎外型相襯,表演亦恰到好處,意料之內。倒是馮夏賢不單能唱,亦能演。由她演唱的<繾綣星光下>、<不了情>、及<愛式>都極具水準﹔至於演,則更帶給觀眾一份驚喜。她演主角的兩位女朋友戲份不多,都恰如其分,而演愛情專家主持更是神采飛揚,甚為搶鏡。

整體而言,《戀》劇導比編好,身兼兩職的編導彭鎮南,把戲處理得豐富多姿,尤以運用大眾熟識的流行歌曲來表達角色的心理狀態,至有韻味,對年輕的觀眾來說,容易起共鳴。其中一段,甚至把<好心分手>的歌詞分別給與主角Sam、Sally及朋友(由馮夏賢飾)三人合唱,使原曲內容演化成台詞,衍生出另一個閱讀的意義,至為生動鬼馬。此外,錄像的運用,亦多面有變,感性理性兼備,感性的空間如以詩化的緩慢柔鏡下的彩花幻影寓情愛滋味﹔理性的空間則用大量文字,如一系列的戀愛心理測驗問題,甚或直接到代替主持人說話,向觀眾提示回應指示等等。只是其中亦有顯得過於外露的部份,如Sally外遊的實錄片段,其實是不必要的,觀眾的想像空間反而收窄了。